兩年來,科創板“試驗田”生發出了多個“第一次”,再融資、并購、詢價轉讓、“摘U”,都是改革的腳步、創新的印記。
科創板的硬核底色,在充分的制度供給和市場化的資本循環中,為科創企業提供了一片養分充足、動能十足的土壤,將創新的枝蔓伸向更寬廣的產業領域。
生根、萌芽、開花、結果,開市兩周年的科創板,進階到常態化的軌道,以沉穩有力的改革步伐,托起了一朵朵“科創之花”。
◎記者 祁豆豆○編輯 吳正懿
當科創板時間再次停留在7月22日,硬核“試驗田”早已褪去了萌芽時的稚嫩,在陽光雨露中一天天拔節生長。制度的藩籬也漸次扎緊,為“硬科技之花”遮風避雨之時,也在以嚴苛的監管護佑資本生態。
兩年來,科創板“試驗田”生發出了多個“第一次”,再融資、并購、詢價轉讓、“摘U”,都是改革的腳步、創新的印記。
羽翼漸豐的科創板上市公司,在時間和風雨的磨礪中站穩舞臺,并從中收獲價值。“登陸科創板上市,公司關注度明顯提升。我們不僅讓投資者了解了公司的價值,更讓科學服務行業走進資本市場,為公司在客戶、供應鏈、品牌及市場拓展等方面都帶來非常大的助力。”上市9個月后,泰坦科技總經理張慶對公司發生的新氣象津津樂道。
閩江之畔的馬尾,福光股份廠區內一片忙碌的身影。“今天有四批團隊預約到公司考察調研,包括客戶、高校、媒體和產業鏈公司。”談及兩年之變,福光股份董事長何文波的喜悅從酒窩中流淌出來。
新陣容:科技力量匯聚
從呱呱墜地到茁壯成長,速度快、數量多,是科創板一周年的顯著特征;從多元包容到硬核集聚,體量大、底色足,成為科創板兩周年的醒目標簽。
成長的喜悅,來自一個個“零的突破”。
從制度層面看,兩周歲的科創板在上市標準上填補了更多包容性的空白。越來越多的紅籌企業向“科”而行,不斷增厚科創板的含金量。2020年11月,“AI四小龍”之一的依圖科技以紅籌架構模式,申報科創板并獲受理,為首家按“未在境外上市紅籌股標準一”申報企業。緊接著,云從科技、曠視科技相繼沖刺,“AI四小龍”中的三家競逐而來,足見科創板的吸引力之強。最終,云從科技率先通關。7月20日,該公司首發獲科創板上市委會議通過。
從無到有,填補空白“答卷”的還有“同股不同權”的一批特殊“考生”。回望科創板一周年時,僅優刻得一家同股不同權的企業適用“市值不低于50億元+營收不低于5億元”登陸科創板上市。在兩周年的節點回眸,新增的同股不同權受理企業達到11家,其中選擇“預計市值不低于100億元”的同股不同權上市標準一的企業達到5家。
“雙重股權架構是科技創新企業在不斷融資滿足資金需求的情況下,面對創始團隊股權稀釋而維護其控股地位或話語權的一種股權架構模式。這一模式適應了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等科技創新企業的發展需求,因此對科創企業具有較大吸引力。”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執行理事屠光紹向記者表示,在全球科技創新資源競爭加劇的情況下,制度供給必須與時俱進,才能滿足資本市場的功能提升和服務深化。在他看來,科創板公司的行業結構已經顯示其強大的生命力和發展勢頭,包括注冊制在內的各項制度供給起到了核心作用。
統計顯示,2020年以來,A股市場前十大IPO(按募資計算)中,有7家為科技股,均在科創板上市。隨著科創板試點注冊制落地,科技股逐漸成為A股上市軍團的生力軍,引導市場各方大量資源向科技創新領域集聚。
有資本市場研究專家認為,科創板正在成為我國科技力量匯聚的高地,成為中國科創企業上市的首選地。值得關注的是,科創板在集成電路、生物醫藥、高端裝備制造三大領域的集聚效應日益凸顯。在集成電路為主的關鍵領域,30多家科創板上市公司基本覆蓋了該產業的核心領域,科創板有望成為我國自主可控的集成電路全產業鏈集聚地。
生物醫藥是全球公認的另一黃金賽道。隨著科創板落地,中國生物醫藥企業的上市格局也發生了變化。從最新的生物醫藥上市公司數量來看,科創板的生物醫藥板塊基本與納斯達克、港交所形成并駕齊驅之勢。可以預見,科創板正成為新興的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生物醫藥上市中心。
科創板對硬科技的“撬動效應”正在逐步放大,積極塑造著科創生態新格局。
新動能:制度紅利凸顯
邁好第一步,見到新氣象。站在科創板舞臺中央,科創企業的步伐更加靈活、矯健;走在高質量發展的路上,科創企業的目光更加專注、長遠。
成長的喜悅,來自制度創新帶來的新動能。
科創板以信息披露為核心,從并購重組、再融資、股權激勵、詢價轉讓等多個方面試水制度創新。過去一年,科創企業充分吸引制度供給的“養分”,在各項創新制度領域均交出了優良的“成績單”。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6月30日,共有24家科創公司推出再融資方案,合計擬募集約466億元。其中,13家選擇定增方式,11家選擇可轉債。1家公司小額快速已受理,1家公司小額快速已發布預案。目前,中微公司等8家公司再融資已注冊生效。
創新的核心主體是“人”。科創板靈活的股權激勵制度,為企業“引才留才”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截至2021年6月30日,共有125家公司推出144單股權激勵計劃,約占科創板公司總數超過40%。其中,九成公司選擇第二類限制性股票作為激勵方式,激勵對象涉及核心技術人員、管理人員及其他骨干員工超過2萬人,激勵范圍廣、力度強,為科研人才潛心研究注入“強心劑”。從行業分布看,半導體、新一代信息技術等“卡脖子”行業的公司數量占比超過四成。
創新制度,也為加速資本循環暢通了渠道。科創板開市以來,創新的交易機制安排和非公開詢價轉讓制度,引導PE、VC等創投資本有序退出,以公募基金為代表的長期投資者持續加倉。截至2021年6月30日,已有9家科創板公司共10批股東試水股份詢價轉讓業務,較好滿足了創新資本退出需求,同時引入增量資金和有建倉需求的公募基金等專業投資者,實現了更加市場化的減持安排,促進長期投資者與風險投資人有序“接力”。
科創板的硬核底色,在充分的制度供給和市場化的資本循環中,為科創企業提供了一片養分充足、動能十足的土壤,將創新的枝蔓伸向更寬廣的產業領域。
在上海,三友醫療加速推進戰略布局,借力控股國內超聲能量手術工具領先者水木天蓬,整合技術和行業資源優勢,進一步豐富公司產品組合;在深圳,光峰科技在競爭壓力中快速成長,堅定了自主創新的信心;在無錫,航亞科技“搭乘”產業東風,踐行“航空有我,篤行報國”,將高質量發展之路走得更穩、更遠;在福州,福光股份孜孜不倦奔跑在追“光”路上,用創新標記下一個個高光時刻;在安陽,翔宇醫療“招兵買馬”加速擴充研發隊伍,勢頭漸盛意氣風發。
新收獲:創新成果迭出
生根、萌芽、開花、結果,開市兩周年的科創板,進階到常態化的軌道,以沉穩有力的改革步伐,托起了一朵朵“科創之花”。
成長的喜悅,來自科創企業的厚積薄發。
2020年度,科創板上市公司共計實現營業收入4084.38億元,同比增長15.51%;實現歸母凈利潤500.86億元,同比增長59.13%;營業收入方面,近八成公司實現增長,12家公司實現營收翻番,三成公司營業收入超過10億元。凈利潤方面,近七成公司歸母凈利潤實現增長,31家公司增幅在100%以上,最高達6527.90%。科創板,成為引領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創新成果遍地開花,成為“試驗田”最亮眼的風景線。康希諾與軍科院聯合研發的重組新型冠狀病毒疫苗在墨西哥等國家獲得緊急使用授權,并簽署重大訂單;君實生物特瑞普利單抗作為首個國產PD-1產品,新增鼻咽癌、尿路上皮癌適應癥;中國通號完成自主化CTCS-3級列控系統成套裝備在京港高鐵(合安段)的工程應用;天合光能推出210大尺寸硅片、電池及組件,引領行業正式邁入光伏600W新時代……創新成果集中涌現的背后,是科創企業不吝真金白銀對創新研發的執著。
數據顯示,2020年,科創板公司繼續加大研發投入,加快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科研成果轉化,全年合計投入研發金額384.18億元,同比增長22.61%。中芯國際、君實生物、中國通號等15家公司研發投入超過5億元;寒武紀、金山辦公等8家公司連續兩年研發投入占營收的比重超過30%。
創新成果迭出,令部分企業的扭虧步伐提速。令人欣慰的是,2020年,18家上市時未盈利的企業合計實現營業收入462.33億元,同比增長25.60%;歸母凈利潤-8.24億元,較上年大幅減虧36.17億元。其中,中芯國際、仕佳光子、九號公司3家公司扭虧為盈,實現證券簡稱“摘U”,新征程就此開啟。
對于科創板的未來,業界充滿信心。奇安信董事長齊向東認為,科創板為促進科技、資本與產業高水平循環提供了強有力支撐,使更多擁有引領世界科創潮流夢想的中國企業有了闊步前行的勇氣與底氣,未來必將為中國“硬科技”發展提供強力引擎。
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科創板開市兩周年,制度體系愈發立體,科創屬性愈發凸顯,創新動能愈發彰顯,助力更多的科創企業奔跑在高質量發展的大道上。
23:55 | 虛擬電廠“聚沙成塔” 夯實新型電... |
23:55 | 央行開展7000億元買斷式逆回購操作... |
23:55 | 前7個月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同比增... |
23:55 | 兩融余額重返2萬億元傳遞出三大積... |
23:55 | 多地部署下半年地產工作:力推樓市... |
23:55 | 標普報告體現對中國經濟向好前景信... |
23:55 | 多地發放新一輪消費券 乘數效應點... |
23:55 | 央行連續9個月擴大黃金儲備 專家表... |
23:55 | 7月份中國倉儲指數為50.1% 連續9個... |
23:55 | 7月份中國公路物流運價指數為105點... |
23:54 | 從“人機協同”向“自主執行”躍遷... |
23:54 | eSIM成萬物互聯“新鑰匙” 產業鏈...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