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彭妍
隨著個人養老金制度在全國加速落地,銀行圍繞個人養老金資金賬戶的競爭已從初期的“跑馬圈地”全面進入深度運營的新階段。近期,多家銀行密集加碼福利投放與服務創新:既有立減金、支付貼金券等真金白銀的激勵,也有通過優化繳存方式——如推出預約繳存、自動繳存等功能,多維度強化客戶黏性。
南開大學金融學教授田利輝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銀行的上述舉措實現了從“流量獲取”到“價值留存”的戰略升級。這意味著銀行正從粗放式擴張轉向精細化運營,通過服務創新與場景融合,將短期福利轉化為長期客戶關系,彰顯了養老金融業務的長期主義思維。
從“開戶有禮”
到“繳存激勵”迭代升級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11月末,全國個人養老金賬戶開戶人數已達7279萬人。
在產品供給端,個人養老金投資范圍持續擴容,已形成儲蓄存款、理財產品、商業養老保險等多元產品矩陣。其中,儲蓄存款產品達數百款,覆蓋不同期限;個人養老金保險產品也在不斷擴容,在售產品超百款,從專屬商業養老保險、年金險、兩全險已拓展至分紅型、萬能型等新型產品。
在業務推廣初期,各大銀行紛紛以“開戶有禮”為主要手段。然而,隨著開戶規模的逐步擴大,各銀行開始加碼福利投入與服務創新。例如,工商銀行北京市分行在8月1日至9月25日期間推出個人養老金活動:首次開立個人養老金資金賬戶并繳存10元及以上,可領取立減金;若是代發工資客戶或企業年金客戶,還能額外領取1萬工銀i豆。
除開戶環節外,繳存激勵也成為銀行爭奪客戶的又一關鍵陣地。以交通銀行吉林省分行為例,客戶完成首次開戶并首筆繳存1元及以上,即可領取58元支付貼金券(活動限額50萬份)。農業銀行廣東省分行針對繳存客戶推出專項活動:2025年個人養老金賬戶新增繳存滿5000元的客戶,可參與抽取58元或388元微信立減金。
此外,部分銀行在個人養老金繳存方式上推出了創新舉措。以民生銀行為例,除常見的“立即繳存”外,還提供“預約繳存”選項:若客戶手頭資金緊張,可選擇“周期性預約”,比如每月15日自動從工資卡劃扣1000元;也可選擇一次性預約,例如年底發放年終獎時直接存入12000元。
蘇商銀行特約研究員薛洪言表示,從上述部分銀行推出的活動可以看出,銀行策略從初期“開戶獲客”轉向“繳存激活”與“服務深耕”,反映出戰略重心從規模擴張到用戶價值深耕的遷移,注重賬戶活躍度與資金留存,更契合養老金業務長期性本質。
未來競爭重心
轉向“留客”與服務升級
隨著個人養老金業務的持續推進,單純依靠補貼“拉新”模式的局限性日益凸顯。銀行間的競爭重心已悄然變化,從側重于吸引新客戶,逐漸轉向致力于留住現有客戶,服務的全面升級已然成為在這場競爭中制勝的關鍵要素。
薛洪言表示,個人養老金業務的核心競爭力構建需緊扣“用戶需求匹配度”與“長期服務能力”兩大主線。具體而言,一是推進場景化生態整合,將養老金賬戶與醫療、保險、養老社區等場景深度打通,形成“金融+服務”的一站式解決方案;二是打造長期陪伴能力,通過智能投顧動態調整資產配置、輸出專業養老投教內容,逐步建立用戶信任;三是夯實產品供給側優勢,要么提供獨家優質產品,要么通過專業篩選構建高性價比產品組合,同時依托數據深度理解用戶真實養老需求,動態優化服務策略。
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研究員楊海平表示,下一階段競爭格局的變化可能體現在兩方面:一是自2024年12月份個人養老金制度全面實施以來,因時間尚短,增量賬戶拓展仍有空間。個人養老金資金賬戶作為養老金融服務的核心樞紐,拓展賬戶即是搶占服務端口,因此具備業務資質且前期開戶量領先的銀行已占據先機。二是賬戶深耕與客戶挖掘的競爭更考驗“內功”,在養老金融服務與養老生活服務融合創新上能力突出的銀行,更易在競爭中勝出。
薛洪言表示,短期來看,銀行可通過繳存激勵引導用戶持續投入,借助預約繳存、自動繳存等功能降低參與門檻,構建“開戶—繳存—投資—領取”的全流程陪伴體系;同時,通過差異化的繳存規則設計、自動化服務體驗形成競爭壁壘,并沉淀用戶行為數據,為精準匹配產品、提供定制化服務奠定基礎。中長期來看,銀行需進一步整合非金融服務,構建完善的養老金融生態;同時強化資產配置能力,動態優化運營體系,從單純的“賬戶提供方”升級為“養老規劃伙伴”,通過持續夯實生態優勢穩定用戶黏性。
23:38 | 越過“四重門” 人形機器人產業加... |
23:38 | 科創債新規落地滿三個月:一二級市... |
23:38 | 兩融余額突破2萬億元關口 創十年新... |
23:38 | 券商投顧要全方位提升執業能力 |
23:38 | 年內A股公司披露431單回購計劃 注... |
23:38 | 7月份全球制造業PMI為49.3% |
23:38 | 標準化引領高質量發展 |
23:38 | “中國游”“中國購”持續升溫 旅... |
23:38 | 錨定2027年核心產業規模突破500億... |
23:38 | AI人才爭奪戰愈演愈烈 上市公司開... |
23:38 | 技術突破夯實產業發展基礎 類腦智... |
23:38 | 第四十一期:投資者如何選擇合適的...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社有限責任公司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240020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京B2-20250455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201377號京ICP備19002521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安卓
IOS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