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毛藝融 賈麗
一臺人形機器人如芭蕾舞者般單腳佇立,旁邊的機器人不斷甩動平底鍋攤著煎餅,不遠處,還有“鋼鐵伙伴”展示著搬運、裝配等絕技……近日,記者在全球首個機器人消費節上看到這樣的場景。
這是今年人形機器人市場熱潮的一個縮影。多家機構預測,中國人形機器人行業將加速從技術狂熱階段轉向實際商業落地。但行業繁榮背后,整機系統集成、關鍵算法的可靠性、量產成本的控制能力以及可持續的商業化路徑,成為相關企業發展必須直面的“四重門”。
破局之道在哪?近日,《證券日報》記者深入產業一線,對話工程師、企業家與投資人,探尋行業前行的機遇與挑戰。
資本盛宴:
超20家公司開啟IPO征程
人形機器人賽道正上演著一場“冰與火之歌”。“誰會花十幾萬元買一個機器人去干這些活?”今年年初,金沙江創投合伙人朱嘯虎的犀利評論,道出了部分投資者對尚處于“燒錢”階段的人形機器人產業審慎的投資態度。
但伴隨著巨大的聲量,大多數投資人還是以“寧可投錯也不能錯過”的態度“跑步入場”。據高工機器人產業研究所統計,2025年上半年,中國人形機器人行業融資事件已達87起,披露融資金額高達109億元。進入7月份,融資熱潮有增無減,跨維(深圳)智能數字科技有限公司、星海圖(蘇州)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等數家企業相繼宣布完成超億元新一輪融資。
在這場資本狂歡中,參與者構成了一幅多元化圖景,實體產業巨頭、互聯網大廠等紛紛入局。例如,北京京東世紀貿易有限公司在一天之內,同時投資了千尋智能、逐際動力和眾擎機器人三家機器人品牌。
資本的涌入也迅速推高了頭部企業的估值。一位創投機構負責人向記者透露,頭部人形機器人企業的估值已經達到10億美元以上。由于機器人企業研發周期長、技術路線尚不確定,那些擁有相對成熟商業化路徑的企業更能抵御風險,因此資本向頭部集中的“虹吸效應”愈發顯著。
一級市場的高估值與密集融資,加快了創業公司上市步伐。一批人形機器人領域的“尖子生”們正競相排隊,希望通過登陸資本市場,為未來的技術研發與市場擴張儲備“彈藥”。據業內不完全統計,目前已有超過20家機器人公司開啟了IPO征程。
“整體來看,今年以來人形機器人投融資市場呈現‘頭部集中化+場景垂直化’特征。”銳嘉科投資控股有限公司產業投資事業部總經理王欣宇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具體來看,一級市場早期項目單筆融資破10億元成常態,此外,科創板IPO審核提速,港股二次上市企業募資占比持續攀升,且腰部企業開始探索“A+H”等多地聯動融資新模式。
資本盛宴下,隱憂亦浮出。北京智同工大智能傳動技術研究院院長張馳宇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資本助力人形機器人行業整體呈現高速增長態勢??焖侔l展的市場也吸引著新玩家入局,部分產品領域出現‘重概念、輕落地’的傾向。對此,產業各方需予以重視,形成良性競爭,共同促進中國品牌在國際上‘走出去,站得穩’。”
挑戰重重:
以技術創新破解發展難題
2025年,人形機器人行業行至關鍵一躍的十字路口,發展之路并非坦途。
在蘇州某人形機器人零部件精密制造車間,技術總監李工正在調試第37版諧波減速器。這個造價超萬元的“關節”部件,卡住了規模量產的“咽喉”。這并非孤例,而是整個行業面臨的“四重門”的縮影。
軟硬件整機系統集成是眾多企業發展時面臨的“第一重門”。人形機器人產業鏈長且復雜,從靈巧手、絲杠、傳感器到“大腦”,每一個環節都是技術高地。同時,人形機器人從研發到量產涉及復雜系統集成技術,包括具身智能模型與硬件的協同優化。目前我國企業在部分環節仍依賴進口技術。
數據積累不足則是“第二重門”,這直接影響模型的“智商”。在記者采訪中,多家企業反饋,數據稀缺和算法成熟度不足成為發展的關鍵瓶頸。而關鍵算法的可靠性不足,則會讓人形機器人在復雜現實場景中“失靈”。
靈寶CASBOT聯合創始人兼COO張淼指出,當前技術成熟度尚不足以清晰回答“機器人能幫我干什么”這一核心問題。
量產成本的控制能力是“第三重門”。比如,人形機器人對靈巧手的承重、靈活性與成本提出了極高的要求。據瑞銀證券統計,按產品的成本來推算,絲杠、傳感器等零部件生產成本占據機器人產品的40%以上。從記者調研的結果來看,目前,我國市場主要人形機器人制造商將全尺寸機器人的價格定在40萬元至50萬元,在這一價格體系下,市場仍在觀望。
究竟多大規模能稱得上“量產”?對于這個問題,北京某企業市場部相關負責人對記者表示:“100臺或許只是一個分界線。在保證產能的同時還要確保交付質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反復驗證。”
可持續的商業化路徑,是大多數企業實現量產后面臨的“第四重門”。人形機器人的普及,終究取決于功能性而非技術展示,只有應用場景落地才能真正完成商業閉環。上海卓益得機器人副總經理牟海明向記者坦言:“目前整個人形機器人行業看似熱鬧,但仍處于小批量量產階段,場景落地尚需時間。”
面對種種挑戰,我國產業鏈企業正以持續的研發投入,走向真正的自主突圍。
談及突圍路徑,上海傲意信息科技有限公司CEO倪華良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主要是三個層面:場景復制能力、供應鏈可控性以及海外專利護城河。
“2019年,公司賬上現金僅夠支撐兩個月,核心部件良率不足50%,團隊流失近三分之一。”倪華良回憶說,那時他每天睡公司、吃泡面。如今,通過自主研發核心技術,公司已經有來自醫療康復和工業生產線的穩定訂單。
在機器人產業,核心零部件、控制系統因具備高技術壁壘及豐厚利潤,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針對機器人“大腦”控制系統上的難點,上海仙工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仙工智能”)通過自研打造了易用性與跨行業的機器人控制器,并通過轉化平臺形成技術和生態壁壘。
仙工智能創始人兼CEO趙越告訴記者,公司自研的控制系統適配超300個品牌,支持即插即用,能夠快速完成機器人配置和部署。此外,開放腳本的二次開發功能,有效縮短開發周期,大幅加快集成與部署流程,讓機器人開發沒有門檻。
此外,數據的重要性越發受到關注,頭部企業正斥巨資建設數據采集基地,加速構建數據工廠。記者了解到,上海智元新創技術有限公司投放近百臺機器人,日均采集數萬條真實場景數據;深圳市優必選科技有限公司80%的數據來自實際實訓,20%通過仿真合成。北京、上海、深圳等地設立的具身智能創新中心,正為初創公司提供公共算力與數據支持,降低了單打獨斗的門檻。
在市場各方發力之下,我國機器人產業發展勢頭迅猛,技術與智能化水平持續提升,應用場景日益豐富,產業升級進程不斷加快。企查查數據顯示,截至今年7月下旬,國內現存人形機器人相關企業達834家,僅上半年新注冊企業就同比增長183.78%。最新數據顯示,我國人形機器人核心部件國產化率已經突破70%,預計今年產業規模將突破379億元。
產業邊界亦在被打破。從擎朗、越疆等專業品牌的技術迭代,到美的集團等巨頭品牌的場景延伸,再到比亞迪、寧德時代等產業龍頭品牌的戰略卡位,一場圍繞“鋼鐵伙伴”的競合大戲已全面拉開序幕。這不僅是企業間的個體較量,更是產業鏈上下游、不同領域巨頭之間,對未來智能形態主導權的深度布局與合縱連橫。
面對這場資本與技術的雙重浪潮,長城證券有限責任公司TMT研究中心負責人兼首席分析師侯賓表示:“人形機器人產業正經歷從簡單‘進廠打工’到具備更高智能‘大腦進化’的關鍵躍遷階段,產業將進入迅猛增長期。”
上海市人工智能學會秘書長汪鐳預測,隨著相關供應鏈成熟和規模效應的釋放,人形機器人行業或將在2030年左右在國內迎來“電動汽車式”的爆發拐點。但在此之前,技術、成本與場景落地等,是打開國內萬億元市場的關鍵鑰匙。(袁傳璽對本文亦有貢獻)
23:38 | 越過“四重門” 人形機器人產業加... |
23:38 | 科創債新規落地滿三個月:一二級市... |
23:38 | 兩融余額突破2萬億元關口 創十年新... |
23:38 | 券商投顧要全方位提升執業能力 |
23:38 | 年內A股公司披露431單回購計劃 注... |
23:38 | 7月份全球制造業PMI為49.3% |
23:38 | 標準化引領高質量發展 |
23:38 | “中國游”“中國購”持續升溫 旅... |
23:38 | 錨定2027年核心產業規模突破500億... |
23:38 | AI人才爭奪戰愈演愈烈 上市公司開... |
23:38 | 技術突破夯實產業發展基礎 類腦智... |
23:38 | 第四十一期:投資者如何選擇合適的...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社有限責任公司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240020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京B2-20250455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201377號京ICP備19002521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安卓
IOS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