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冰
進入2019年,金融科技公司曲線入局金融機構的消息頻出,其中樂信集團和玖富數科成為新晉者。
近日,玖富數科集團(以下簡稱“玖富數科”)發布公告稱通過旗下全資子公司入股湖北消費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湖北消費金融”)并已獲湖北銀保監局批復。
《證券日報》記者發現,自今年5月份以來,金融科技公司布局持牌金融機構成風。據不完全統計,截至10月份,已有5家金融科技公司官宣入股持牌金融機構。
蘇寧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黃大智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從人民銀行發布的金融科技規劃來看,金融科技定義為技術驅動的金融創新,也就是說,其本質為金融業務的創新行為,而對于金融業務,都需要持牌經營。金融科技公司布局持牌機構能夠使其業務更加合規,避免出現無牌經營金融業務的違規行為。”
5家金融科技公司入局金融機構
自今年5月份度小滿金融官宣入股哈爾濱消費金融公司(下稱:哈銀消費金融)之后,金融科技公司入股金融機構消息不斷,其中持牌系消費金融公司最為搶手。
5月16日,銀保監會黑龍江監管局發布關于核準哈銀消費金融有限責任公司增加注冊資本和調整股權結構批復,度小滿(重慶)科技有限公司出資4.5億元持股30%,成為第二大股東。
6月24日,內蒙古銀保監局批復同意包銀消費金融注冊資本從3億元增加至5億元,股權結構調整后,新增股東微夢創科網絡科技(中國)有限公司(下簡稱“微夢創科”)增資2億元,成為包銀消費金融第二大股東。而微夢創科是微博網絡(香港)有限公司(簡稱“微博”)的全資子公司,創始人、法人代表為新浪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曹國偉。
而就在節前,9月24日,玖富數科發布公告稱通過旗下全資子公司入股湖北消費金融,并已獲湖北銀保監局批復,交易完成后,成為湖北消費金融的第二大股東。
持牌消費金融公司之所以備受青睞,黃大智認為,從“行業規模來看,消費金融是近些年來規模最大、增長最快的行業,發展前景和空間都更加廣闊。部分消金公司與金融科技公司的合作也能夠為其發展提供新的增長動力。”
除此之外,銀行及券商領域也是金融科技公司布局的重點。
科技輸出操作過程中仍存難點
《證券日報》記者注意到,以上5家金融科技公司入股金融機構,合作標配均為金融科技輸出。
玖富數科方面表示將向湖北消金提供獲客、場景、數據、風控、信息咨詢等數字科技綜合解決服務,全面輸出科技優勢,助力湖北消金數字化轉型。
據悉,樂信及分期樂將在金融科技及消費金融領域多年積累的領先技術,向裕民銀行輸出消費場景、金融科技能力和互聯網運營經驗。
而業內人士認為,金融科技公司科技輸出給金融機構也并非易事。
黃大智給記者舉例稱,“不同的金融機構在用戶群體方面的特征和畫像可能完全不同,金融科技企業的模型應用于金融機構,有可能面臨完全失效的結果。”
同時,科技輸出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也存在一定難點。
零壹財經零壹研究院執行院長陳小輝對《證券日報》記者講道,“其一,如何設計規范的交易結構,避免實質參與金融機構的交易;其二,如何設計合理的交易流程,避免觸碰金融機構客戶的敏感信息則是另一個難點;最后是如何設計恰當的資金流轉,避免觸碰金融機構或客戶的資金。”
各取所需的戰略防御
在上述5家金融科技公司中,大致分為兩個派系,一派是以度小滿金融、新浪等為首的互聯網巨頭,手握大把流量;另一派則是有助貸業務及科技輸出業務的金融科技公司。
記者注意到,手握大把流量的互聯網巨頭公司,同時選擇了入股持牌系消費金融公司。
從持牌系消費金融公司角度來說,陳小輝認為,“對他們來說金融科技轉型升級尤為重要,引進外部具有相當優勢的股東進行轉型升級為一條捷徑,可以說合作是雙方各取所需。”
而玖富數科、樂信、宜信金科則分別選擇了入股持牌消金、銀行和券商。
蘇寧金融研究院院長助理薛洪言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在金融科技公司紛紛轉型助貸的潮流中,作為資金方的持牌金融機構公司與互聯網機構的合作愈發密切,隨著合作的重要性提升,通過股權連接來確保合作穩固性就成了雙方共同的愿望。”
陳小輝則認為,入股持牌金融機構通過股權關系,可獲得相對穩定的助貸業務合作對象,從而保障其業務的持續性和較好的合規性。從公司總體戰略看,金融科技公司入股金融機構也是一種戰略層面的防御。而實施這一戰略的動因首先還是合規。
00:36 | 衛星互聯網快速發展 產業鏈上市公... |
00:35 | 上市公司“炒股” 要出奇更要守正 |
00:35 | eVTOL電源領域取得顯著進展 商業化... |
00:35 | 破解“內卷”重塑生態鋰行業加碼創... |
00:35 | 消除隱患保障行駛安全 五家車企宣... |
00:35 | 首單清潔能源持有型不動產ABS成功... |
00:35 | 維護持有人利益 多只QDII基金限制... |
00:35 | 受益于權益市場行情向好 7月份標品... |
00:35 | 北京市商業銀行響應新政要求 全力... |
00:35 | 公募基金QDII業務再現申報 年內第... |
00:35 | 前7個月“保險版”ABS登記規模超22... |
00:31 | 房地產債務重組從“有效化解”邁向...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