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萬晨曦
近日,智元創新(上海)科技有限公司與富臨精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富臨精工”)達成數千萬元標的項目合作,近百臺遠征A2-W將落地富臨精工工廠。這是國內首個工業領域具身機器人規模化商業簽單案例,也是該品類在全球智能制造場景的首次規?;涞?。
“2025年被視為具身智能機器人量產元年,工業場景成為其規模化商用的首個突破口。遠征A2-W的規?;虡I落地不僅是企業之間產業生態合作升級,也標志著我國工業具身智能產業鏈從技術驗證邁向規模應用新紀元。核心零部件供應商、系統集成商、制造業企業以及科研機構等產業鏈主體迎來了新機遇。”北京科方得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研究負責人張新原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具身機器人
正從實驗室走向工廠
科技部國家科技專家庫專家周迪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與傳統工業機器人相比,具身智能機器人具備環境感知、自主決策和靈活執行能力,能夠適應非結構化場景,代表了機器人技術的未來發展方向。
“當下,具身智能機器人在汽車制造、電子裝配、物流倉儲等領域,毫米級精密裝配、柔性產線自主適配等場景的應用落地,標志著其有望在工業領域實現規?;逃谩?rdquo;周迪說。
前述遠征A2-W便是主要為柔性智造場景打造的,其擁有40個主動自由度的關節和仿人靈巧雙手,搭配輪式底盤,可廣泛應用于周轉箱拆碼垛、搬運、上下料等多種場景。今年7月份,遠征A2-W成功完成了兩班制、單班搬運800余個周轉箱的任務,作業直播3小時0失誤,充分展現了其在長時間、高強度、動態干擾環境下的穩定作業能力。
薩摩耶云科技集團AI機器人行業研究員鄭揚洋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技術突破是商業化加速的核心驅動力,抗干擾性和柔性生產能力是具身智能從實驗室走向產線的關鍵門檻。
“應用場景的快速拓展為具身智能機器人在工業領域的規?;瘧玫於嘶A。”中國城市專家智庫委員會常務副秘書長林先平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除物流搬運外,具身智能機器人在精密裝配、設備巡檢、高危作業等場景也有獨特優勢,既能通過軟件靈活切換任務,又能借助模仿與強化學習持續優化操作,市場空間十分廣闊。
北京艾文智略投資管理有限公司首席投資官曹轍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資本市場助力人形機器人從實驗室走向工廠,相信未來很快會走向千家萬戶。
高工機器人產業研究所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國內具身智能產業鏈上下游總計發生144次融資事件,融資金額達到195億元,平均單筆融資規模達到1.35億元。
7月9日,星海圖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宣布已連續完成A4及A5輪融資,金額超1億美元;7月7日,北京星動紀元科技有限公司宣布完成近5億元A輪融資,資金將用于人形機器人軟硬技術的研發與量產落地。“這兩起融資案例的標志性意義在于,投資方均為頂級風投機構,表明專業資本對具身智能商業化的信心;融資金額顯著高于早期輪次,反映出行業正從研發階段向產業化階段過渡。”曹轍說。
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具身智能市場規模已達8647億元,同比增長65%,預計2025年市場規模將突破9731億元,2030年有望達4萬億元。
產業鏈企業
迎來發展機遇
在政策加碼、技術突破等多重利好驅動下,具身智能行業熱度持續升溫,產業鏈上市企業迎來發展機遇。在此背景下,多家公司近期密集披露其在該領域的布局與進展。
天奇自動化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公司目前已與多家汽車及零部件制造企業達成合作,共同研討具身智能機器人在汽車制造及其他工業制造場景的解決方案。公司已投建無錫市具身智能機器人工業數據采集與實訓中心項目,擬通過真實環境模擬和訓練,提升AI系統對復雜環境的適應能力。
浙江珠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公司已與深圳市優必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簽署了戰略合資協議,重點在智能服務機器人零部件線束及連接器領域開展戰略研發及合作。
上海新時達電氣股份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公司擬于2025年底前推出具身智能通用控制器,并擬在具身或人形機器人領域推出整機。目前,相關產品樣機研發工作正有序推進,預計于2025年底前完成。
盤古智庫(北京)信息咨詢有限公司高級研究員余豐慧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具身智能產業鏈上市企業需聚焦技術研發,精準投入,攻克核心技術難題,例如傳感器精度、運動控制算法等;同時要深度挖掘市場,調研不同場景需求,推出契合實際應用的產品,持續拓寬應用領域,順應產業擴張趨勢。
00:05 | 春風動力不斷完善產品矩陣 |
00:05 | 遠洋集團發力代建業務盤活不良資產 |
00:05 | 錦波生物上半年醫療器械產品毛利率... |
00:05 | 海清智元向港交所遞交IPO申請文件 |
00:05 | 潤禾材料上半年凈利潤同比增長38.6... |
00:05 | 多家上市公司積極跨界布局創新藥 |
00:05 | 閱文集團上半年凈利潤同比增長68.5... |
00:05 | 多元主體紛紛借力并購市場謀發展 |
00:05 | 具身機器人有望在工業領域實現規模... |
00:05 | A股公司年內披露441單回購增持貸款... |
00:02 | 近三周公募機構新發85只權益類基金 |
00:02 | 香港自保保險公司增至6家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社有限責任公司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240020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京B2-20250455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201377號京ICP備19002521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安卓
IOS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