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精品-www.激情五月-www.波多野结衣.com-www.波多野-高清国产视频

證券日報微信

證券日報微博

您所在的位置: 網站首頁 > 股票頻道 > 證券要聞 > 正文

綠色金融產品擴容助推ESG投融資進一步發展

2025-08-18 23:53  來源:證券日報 

    本報記者 田鵬

    近日,上交所發布《貫徹“兩山”理念滬市ESG實踐二十年》,向境內外市場參與者系統介紹滬市二十年來ESG實踐探索的階段性進展,以引導市場參與各方繼續積極參與、踐行可持續發展理念。

    當前,隨著頂層設計的不斷完善,監管機構、企業、投資者等多方主體協同發力,ESG實踐正邁入高質量發展的全新階段:以ESG為主題的金融產品不僅類型日益豐富,規模亦持續擴大,有力推動了ESG投融資的進一步發展,進而為中國資本市場提升全球競爭力注入了強勁動力。

    接受記者采訪的專家認為,ESG金融產品的擴容與ESG投融資的深化,本質上是資本要素向綠色發展領域的精準配置,這不僅有助于引導企業將環境、社會與治理責任融入發展戰略,更能通過市場機制倒逼產業結構優化。隨著ESG實踐的高質量發展,ESG將成為提升中國資本市場全球話語權的重要抓手。一方面,標準化的ESG實踐能增強境內市場對國際資本的吸引力;另一方面,本土經驗的沉淀與輸出,也將推動全球ESG框架更具包容性與多樣性。

    頂層設計持續完善

    近年來,頂層設計不斷完善,為我國ESG實踐勾勒出清晰的發展藍圖。

    特別是今年以來,一系列重磅政策接續出臺:2月份,中國證監會發布《關于資本市場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實施意見》,要求完善資本市場綠色金融標準體系、豐富資本市場綠色金融產品,指明推動要素資源進一步向綠色低碳領域集聚的路徑;7月份,中國證監會聯合中國人民銀行、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發布《綠色金融支持項目目錄(2025年版)》,通過優化和統一綠色項目標準,進一步提升綠色金融市場的規范性和透明度,有力推動我國綠色金融標準體系與國際主流標準的接軌,提升我國在國際綠色金融領域的影響力與話語權。

    在政策的引導下,諸多社會實踐相繼落地。其中,以綠色金融產品矩陣加速擴容最具代表性。其不僅在品類上實現了從單一綠色債券向綠色基金、綠色保險、綠色信貸資產支持證券、碳中和債等多維度的突破,規模也呈現顯著增長。

    Wind資訊數據顯示,今年以來,我國綠色債券發行量及規模同比分別增長5.03%和22.24%,覆蓋新能源發電、城市軌道交通綠色化改造、工業節能降碳等眾多關鍵領域;綠色基金市場迎來擴容高峰,新增產品數量同比增幅達115%,募集資金重點投向光伏組件研發、儲能技術創新、碳捕捉與封存等前沿賽道;綠色保險則在傳統環境污染責任險基礎上,創新推出多款新產品,如太平洋財險崇義支公司于5月份推出“濕地生態綠色環境救助保險”,為綠色產業全生命周期風險保駕護航。

    同時,市場實踐在探索過程中不斷為頂層設計的優化提供鮮活樣本。這種雙向賦能的良性互動,正成為推動我國ESG實踐邁向高質量發展的核心驅動力。

    例如,1月份,在上市公司可持續發展報告主動披露意識愈加濃厚的前提下,上交所發布《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自律監管指南第4號——可持續發展報告編制》和《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上市公司自律監管指南第13號——可持續發展報告編制》,持續提升可持續發展(ESG)信息披露質量。

    中航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董忠云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在我國ESG實踐快速發展的過程中,政策的推動作用最為關鍵。ESG實踐的深化需要企業、金融機構、投資者、第三方評級機構等多主體協同。政策通過明確各主體的角色和責任,進而形成資源聚集、主體協同。

    市場參與度需再提升

    得益于頂層設計與市場實踐的良性互動,ESG投資愈發獲得投資者的青睞。以綠色債券為例,數據顯示,今年以來截至目前,累計有980只綠色債券獲投資者買入,成交額合計達6772.32億元,數量及規模同比分別增長53.61%和11.51%,展現出良好的增長勢頭。

    在董忠云看來,ESG投資初期面臨成本高、短期收益不顯著的局面,僅靠市場自發力量難以實現快速增長,而明確的政策導向能夠給予市場主體穩定預期,引導資金、機構等資源向ESG領域聚集。

    在市場參與度明顯提升的同時,ESG投資規模雖保持增長態勢,但相較于整體資本市場規模而言,其占比仍處于較低水平,與高質量發展階段的需求還存在一定差距。仍以綠色債券為例,其年內成交額僅占債券市場成交總額的0.25%,市場影響力仍有較大提升空間。

    談及其中原因,南開大學金融學教授田利輝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ESG投資規模占比較低的核心原因是供需錯配。在供給端,ESG數據質量參差,如信息披露滯后、評級標準不一;產品同質化嚴重,過度集中于新能源板塊,“漂綠”現象頻發。在需求端,投資者對ESG的認知仍停留在“環保公益”層面,未充分理解其對風險控制和長期收益的實質價值。

    因此,要破解當前ESG投資發展的瓶頸,需針對性地從供需兩端發力。田利輝建議,供給端要雙管齊下:一方面,強化數據基礎設施建設,推動ESG信息披露的強制化與標準化,并建立第三方認證機制,從源頭提升數據質量;另一方面,提升產品創新力,開發差異化ESG產品,避免過度集中于新能源板塊的“扎堆”現象。需求端則需加強投資者教育和培訓,通過實際案例普及ESG在風險控制與長期收益方面的雙重價值,引導長期資金深度參與其中。

    展望未來,隨著頂層設計的持續完善與市場實踐的不斷深化,我國ESG領域有望迎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在董忠云看來,未來我國ESG投資產品將愈發多元且精細,市場呈現更多權益類、混合類產品,以滿足不同風險偏好投資者的需求;市場參與主體也將持續擴容,更多上市公司會逐步把ESG納入戰略規劃,通過發行綠色債券、可持續發展掛鉤債券等方式主動融資以實現自身綠色轉型,并帶動上下游產業鏈企業關注ESG投資。此外,在投資者教育普及和產品吸引力提升下,個人投資者參與ESG投資的比例也會穩步上升。

-證券日報網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社有限責任公司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240020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京B2-20250455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201377號京ICP備19002521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官方客戶端

安卓

IOS

官方微信

掃一掃,加關注

官方微博

掃一掃,加關注

主站蜘蛛池模板: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