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毛藝融
A股公司赴港上市進程持續加快。Wind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已有10家A股上市公司成功赴港上市,募資規模占年內港股首發募資額約70%。另據記者不完全統計,已有78家A股公司已遞表港交所或公告稱籌劃赴港上市相關工作,覆蓋醫藥、電力設備、食品飲料、金融等產業。
A股公司加速全球化布局
在這一輪赴港上市潮中,行業龍頭表現尤為突出。截至7月28日,恒瑞醫藥、寧德時代、海天味業、三花智控、安井食品等10家A股行業龍頭領銜登陸港交所。
政策支持、公司全球化布局戰略以及融資需求擴大等,都是推動A股公司赴港上市的重要因素。
具體來看,半導體、消費電子公司密集提交港股招股書,數量顯著高于2024年同期水平。例如,7月27日,蘇州納芯微電子股份有限公司宣布擬赴港上市,旨在提升其在全球車規級芯片市場的競爭力。作為國產車規級芯片龍頭,納芯微已進入多家知名車企的供應鏈,如成功赴港上市將為其國際化發展提供更強的資金支持。
7月22日,利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公告稱籌劃赴港上市,旨在深化全球化戰略,增強境外融資能力。公告顯示,2024年,公司境外收入同比增長53.9%,達到22.66億元。顯示出公司國際化業務快速增長。
沙利文大中華區執行總監周明子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如果企業需要大量海外資金以進行國際化布局,或是在海外設立研發中心、拓展海外市場、進行跨境并購等,赴港上市是比較好的選擇。港股市場與國際金融市場緊密相連,擁有豐富的海外資金來源,且資金出境相對靈活,能滿足企業跨境資金流動的需求。
政策層面的助力也有助于加速企業赴港上市進程。7月25日,香港交易所宣布,將推出全新的網絡通訊平臺“香港交易所聯訊通”,優化上市發行人與香港交易所之間的互動及溝通;今年5月份,香港交易所與香港證監會聯合推出“科企專線”,便利特專科技及生物科技公司申請上市。
外資機構積極認購港股IPO
隨著A股公司赴港上市持續升溫,也吸引了大量資金流入。今年以來,港股IPO獲得基石投資與機構配售部分,均獲得了國際機構投資者的追捧,參與者包括北美、歐洲及中東等地的長線基金、私募股權、戰略投資者、對沖基金和主權財富基金等。
高盛股票策略分析團隊7月28日發布研報稱,目前全球基金對中國資產配置仍處歷史低位,但投資興趣正顯著提升,表現之一是港股IPO項目中外資基石投資者的規模創近5年新高。同時,南向資金年內已流入1050億美元,超過2024全年,推動了港股市場流動性改善。
此外,不少A股公司在港股IPO后也被快速納入港股通。符合快速入指標準的新上市公司可能會獲得被動買盤。高盛認為,在香港主要上市(而非第二上市)的個股可獲得港股通資格,有望吸引更多資金流入。
港股IPO定價邏輯已變
今年以來,AH溢價率收窄,甚至部分個股出現了持續溢價。如寧德時代和恒瑞醫藥,數據顯示,截至7月28日,兩家公司A股較H股分別折價為30.03%和19.6%。同時,恒生AH溢價指數已縮窄至123.44點。
原因在于,港股新股發行定價邏輯發生了根本性轉變。2025年以來,內地企業赴港上市發行折價明顯收窄。其中,寧德時代開創性地實現了港股溢價發行,打破了長期以來港股新股折價發行的慣例。
招商證券(香港)有限公司證券研究部分析師郭書音認為,當前AH溢價率的回落并非簡單的周期性波動,而是反映了港股市場正在發生深層次的結構性變化。港交所數據顯示,當前港股資訊科技業市值占比已達27%,首次超過傳統金融業的21%,標志著新經濟板塊的快速崛起。以創新藥、新能源、消費電子為代表的新興產業不僅具備更強的盈利增長確定性,也更符合全球投資者的長期配置偏好。
“瑞銀維持對中國資本市場的樂觀看法。其中,港股估值具有吸引力,尤其是AI相關科技股,可能會吸引南向資金流入和潛在海外資金流入。”瑞銀投資銀行中國股票策略研究主管王宗豪表示。
據王宗豪介紹,從全球資金流向上來看,美元走弱帶動外資在新興市場實現凈流入,港股由于在新興市場中的權重更大,因此獲益也更多。展望下半年,在美元進一步走弱的背景下,中期來看,AH股溢價水平可能維持在低位。
23:55 | 虛擬電廠“聚沙成塔” 夯實新型電... |
23:55 | 央行開展7000億元買斷式逆回購操作... |
23:55 | 前7個月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同比增... |
23:55 | 兩融余額重返2萬億元傳遞出三大積... |
23:55 | 多地部署下半年地產工作:力推樓市... |
23:55 | 標普報告體現對中國經濟向好前景信... |
23:55 | 多地發放新一輪消費券 乘數效應點... |
23:55 | 央行連續9個月擴大黃金儲備 專家表... |
23:55 | 7月份中國倉儲指數為50.1% 連續9個... |
23:55 | 7月份中國公路物流運價指數為105點... |
23:54 | 從“人機協同”向“自主執行”躍遷... |
23:54 | eSIM成萬物互聯“新鑰匙” 產業鏈...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社有限責任公司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240020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京B2-20250455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201377號京ICP備19002521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安卓
IOS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