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校宇
公募基金發行市場呈現“冷熱分化”態勢。一方面部分中小公募機構旗下產品相繼募集失敗,3月份已有3只基金宣布發行“折戟”;另一方面則是多只“日光基”涌現,年內提前結募的新發基金數量接近90只。這一現象不僅是市場選擇的自然結果,而且是對公募機構的明確提醒。
發行市場兩極分化背后,是投資者需求與部分公募機構供給的錯配。從需求端來看,投資者更注重資產的穩健性和收益的可持續性,對同質化、缺乏創新或風險收益特征不清晰的基金接受度較低。從供給端來看,中小公募機構面臨多重挑戰,投研能力相對薄弱,產品創新乏力;品牌認知度較低,投資者信任度不足。相比之下,頭部機構憑借強大的投研體系、品牌影響力和渠道優勢,持續吸引資金流入。
上述“冰火兩重天”的現象傳遞出兩大信號:其一,產品設計需精準匹配需求。“日光基”的成功印證了精準供給的價值,公募機構需摒棄“跟風式”“復制粘貼式”產品布局,轉而從需求側出發進行創新。其二,投資者需求升級驅動行業轉型。隨著財富管理需求向個性化、專業化進階,投資者正通過資金流向倒逼公募機構加速提升專業能力、優化服務體驗,在有限資源條件下實現有效突破。
筆者認為,在發行市場分化加劇的背景下,公募機構唯有以需求為錨、以能力為盾,構建差異化競爭壁壘,方能“不卷而勝”。
以需求為錨,深耕細分賽道。公募機構需通過大數據分析、客戶畫像等方式,精準捕捉投資者在風險偏好、收益預期和投資期限等方面的動態變化,并據此設計出契合不同需求群體的基金產品。同時,破解同質化競爭的關鍵在于精準切入未被滿足的需求。中小機構可避免與頭部機構在熱門賽道上正面交鋒,轉而聚焦“小而美”領域,集中資源打造特色化產品線。
以能力為盾,筑牢投研護城河。長期業績是公募機構的核心競爭力,公募機構需持續提升投研能力,優化資產配置和風險管理策略,以穩健且可持續的業績回報贏得投資者信任。品牌是公募機構的關鍵無形資產,公募機構需加強投資者教育,通過打造“投前—投中—投后”全周期陪伴服務體系,全面提升投資者體驗,增強品牌認知度與美譽度。
發行市場的分化既是挑戰也是機遇。對公募機構而言,真正的“不卷而勝”是在聚焦主責主業的基礎上通過差異化定位、專業化能力和精細化服務,在特定領域建立不可替代性。畢竟,未來的競爭不是同質化產品數量的比拼,而是圍繞投資者真實需求展開的全面競爭——誰能將“以投資者為本”的理念貫穿于產品設計、投資管理和服務運營的全鏈條,誰就能贏得投資者的長期信賴。
23:55 | 虛擬電廠“聚沙成塔” 夯實新型電... |
23:55 | 央行開展7000億元買斷式逆回購操作... |
23:55 | 前7個月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同比增... |
23:55 | 兩融余額重返2萬億元傳遞出三大積... |
23:55 | 多地部署下半年地產工作:力推樓市... |
23:55 | 標普報告體現對中國經濟向好前景信... |
23:55 | 多地發放新一輪消費券 乘數效應點... |
23:55 | 央行連續9個月擴大黃金儲備 專家表... |
23:55 | 7月份中國倉儲指數為50.1% 連續9個... |
23:55 | 7月份中國公路物流運價指數為105點... |
23:54 | 從“人機協同”向“自主執行”躍遷... |
23:54 | eSIM成萬物互聯“新鑰匙” 產業鏈...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社有限責任公司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240020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京B2-20250455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201377號京ICP備19002521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安卓
IOS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