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梁傲男
7月15日,第十六屆中國奶業大會落下帷幕。本屆大會關注的焦點仍聚焦于中國奶業如何在變革中突圍?在挑戰中尋找高質量發展路徑這一核心命題。
中國奶業正經歷深刻變革和轉型。一方面,消費升級持續深化,多元化、個性化、功能化的產品需求日益旺盛。數字技術、生物技術等重塑產業生態,為提升生產效率、保障質量安全、優化供應鏈提供支撐。另一方面,養殖成本高企、乳品供給結構性矛盾突出、產業鏈一體化發展程度有待提升等諸多挑戰,考驗著行業的智慧和韌性。
奶業紓困有賴控產能
在大會期間舉行的2025中國奶業發展戰略研討會現場座無虛席,后排過道則站滿了來自種植業、養殖業、畜牧業及乳制品加工業的多領域代表。
近三年,奶價持續走低,“奶業紓困”成為行業發展的緊迫題。
國家奶牛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中國奶業協會副會長李勝利提供的數據顯示,2023年至2025年,我國奶牛養殖業收入損失累計達700億元,行業生鮮乳噴粉產生的虧損達200億元。在當前消費環境下,奶業除依靠政府支持外,最終還是需要完善產業內部結構,實現供需平衡和奶價企穩回升。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原料奶總產量4079萬噸,同比下降2.8%,是2018年以來首次出現下降。2024年一季度至四季度,原料奶產量增速分別為5.1%、2.1%、-5.8%、-9.0%。產能出清節奏明顯加快,折射出市場正在通過自我調整尋求新的平衡。
面對這一局面,李勝利提出“奶業紓困需繼續去產能”的建議。他提出,龍頭乳企根據2025年至2026年市場需求,推動2025年奶源基地母牛去產能工作,引導自有奶源加大去產能力度。同時,龍頭乳企承擔“穩定基礎產能”使命,未來3年通過并購、入股、長期托管社會牧場等方式逐漸擴大自有和可控奶源比例,穩定基礎產能。
“可以借鑒內蒙古、新疆、河北等推出的產業紓困和扶持政策,引導主產省份在未來1年至2年內繼續實施產業紓困政策。”李勝利表示,未來,養牛的數量,需要建立戰略研判和頂層設計體系,避免行業大起大落,即利潤高時企業一窩蜂涌入。
“當前奶業正處于去產能、供求關系再調整階段,要等到供求關系調整過來后,隨著需求增長,從供給端逐步推進各地家庭牧場發展,這樣銜接才能對整體市場帶來較小影響,調整相對順利。”中國農墾乳業聯盟專家組組長宋亮對記者表示。
中國現代牧業控股有限公司總裁孫玉剛表示,將加快種業振興,完善種公牛自主培育體系和奶牛自主評價體系;在鞏固原奶主業基礎上,探索奶牛養殖服務產業鏈的商業模式,培育新增長點;同時考察國外牧場,開拓海外市場,探索“出海”路徑。
6月25日,農業農村部召開加快奶業紓困持續提升奶業高質量發展水平座談會。會議提到,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肉牛產業紓困有了實質性進展,但奶牛產業紓困任務依然艱巨。要持續推動產業紓困措施落地見效,在延長產業鏈、提升附加值、增強競爭力上下功夫,推動奶業發展盡快迎來“拐點”。
“隨著紓困政策落地,綜合生產能力提升、乳品供給種類豐富、國際競爭力顯現等奶業向好積極因素正在積聚。”農業農村部畜牧獸醫局奶業處處長衛琳表示。
優化產業結構
據記者統計,申萬乳品行業A、H股上市公司共有28家。2024年,有19家公司營業收入出現下滑,占比超六成。其中,15家營業收入、凈利潤均同比下降。
當前,我國乳制品市場呈現“液態奶獨大,深加工產品短缺”的特點。2024年液態奶產量占乳制品總量的92.7%。其中,超高溫滅菌乳占比超過75%,奶酪、黃油等深加工產品占比不足7.3%。產品同質化嚴重,低溫酸奶、功能乳品、老年特醫食品等細分品類供給不足,難以滿足消費者日益增長的多元化、精準化需求。
在政策支持的同時,企業端的創新與實踐成為破局的關鍵力量。
在第十六屆中國奶業大會上,多家乳企亮出了優化產業結構、完善全產業鏈建設、探索新品類與新消費場景的階段性成果。部分企業同步推進高消耗原奶產品研發,并通過布局海外市場拓展增長空間。
“奶業深加工是穿越周期、破解難題的一把金鑰匙。”內蒙古伊利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高級執行總裁劉春喜表示,通過深加工,可以把過剩原奶轉化為高附加值的產品,也能開發出更多量身定制的產品,滿足不同人群需求。
君樂寶乳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魏立華認為,B端乳制品市場需求正快速增長,開發B端茶飲、咖啡、烘焙原料以及乳制品,借此擴大國產乳制品消費市場是破解方式之一。
“行業已經針對孕產婦、嬰幼兒、兒童青少年、中老年等全年齡段人群推出多元化、精準營養產品。”中國飛鶴有限公司董事長冷友斌認為,創新不足一直是行業痛點,應針對不同飲食區、不同地域人群的體質差異,量身定制屬地人群專屬精準營養解決方案。
從行業現狀到專家建言,從政策支持到企業實踐,中國奶業正通過深度調整謀突圍。
農業農村部數據顯示,今年7月份第一周,內蒙古、河北等10個主產省份生鮮乳平均價格為3.04元/公斤,同比下降6.5%。
多位業內人士表示,隨著產能出清加速、結構優化推進及消費潛力釋放,行業反轉的曙光已隱約可見。正如李勝利所言:“按照歷史經驗,奶業周期大致為7年至8年,本輪底部反轉需要1年左右,或將在今年下半年至明年上半年迎來關鍵節點。”
談及中國奶業發展的機遇與未來,一位不愿具名的乳業行業分析師對記者表示:“要提振乳品消費,首先要依靠品質贏得消費者的信任;其次要洞察消費需求,在新產品、新場景等方面努力破圈;最后,要推動科普活動,不斷提升國民健康飲奶意識。”
內蒙古蒙牛乳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高級執行總裁李鵬程表示,要打造奶業“中國芯片”,將原奶“吃干榨盡”、推動產業縱深轉型,還要積極擁抱AI。企業應通過創新破局,加快迎來中國奶業的“第二次呼吸”。
“我們期待更多優質化、個性化、便捷化、智能化的優質奶制品走進消費者,期待中國奶業在科技突破、智能制造、創新服務、綠色消費、全球化發展等方面取得綜合提升。”澳優乳業(中國)有限公司執行總裁魏燕青對記者表示。
23:38 | 越過“四重門” 人形機器人產業加... |
23:38 | 科創債新規落地滿三個月:一二級市... |
23:38 | 兩融余額突破2萬億元關口 創十年新... |
23:38 | 券商投顧要全方位提升執業能力 |
23:38 | 年內A股公司披露431單回購計劃 注... |
23:38 | 7月份全球制造業PMI為49.3% |
23:38 | 標準化引領高質量發展 |
23:38 | “中國游”“中國購”持續升溫 旅... |
23:38 | 錨定2027年核心產業規模突破500億... |
23:38 | AI人才爭奪戰愈演愈烈 上市公司開... |
23:38 | 技術突破夯實產業發展基礎 類腦智... |
23:38 | 第四十一期:投資者如何選擇合適的...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社有限責任公司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240020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京B2-20250455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201377號京ICP備19002521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安卓
IOS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