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沖擊下,基建穩增長再被熱議,先有專家學者提議,后有資本市場熱捧,媒體統計出的“25萬億”這一巨量,讓市場嗅到些許“4萬億”的味道。有拍手稱好者,也有保守者提出疑慮:在地方政府債務高企下,基建投資拉動這條“老路”還能走得通?
上述疑慮非但不無道理,且是基建投資切實存在的問題。以至于此次將推出新一輪大規模基建消息一出,便有“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的調侃。但實際上,“鐵公雞”式的基建已迭代進化,即將開啟的這一輪基建,從政策背景、發展邏輯到具體項目落地都已不同往常,是謂“新基建”。
新基建關鍵在于“新”,新在何處?
從政策背景來看,新基建實施將更偏重于“穩”,實施過程將更加精耕細作,粗放式大干快上再無可能。早在2018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就對新基建有所提及,彼時明確了5G、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定位。隨后“加強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建設”被列入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日前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再次提出,要加大公共衛生服務、應急物資保障領域投入,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值得一提的是,自2018年7月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首提“六穩”以來,縱觀近兩年高層會議,“六穩”貫穿始終,新基建作為穩投資的重要方面,在其他拉動因素受到沖擊時,或將進一步加速發揮“穩定器”作用。
新基建著力的新范疇和領域在歷次會議中已基本被明確,主要可歸為“高技術”和“補短板”兩類,前者是未來中國經濟發展要依靠的最重要引擎,大力發展高科技已成為全社會共識;后者與民生息息相關,是“百年目標”的題中之義。近年來,5G商用、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快速發展,且仍處于加速階段,智慧城市、數字經濟、教育、醫療等多點開花,將資源向這些活力充沛的行業傾斜,經濟和社會發展也將迸發更強的生命力。
考慮到當下的經濟環境,新基建的投入方式或許也將發生改變,資金成本和效率將被更嚴格地核算。“4萬億”投放的2008年,中國GDP不過30萬億,如今已是百萬億量級,資金邊際效應遞減是不爭的事實。此外,土地財政降溫,隱形債務嚴控,財政壓力的加大和去杠桿的大環境更要求每一分錢都花在刀刃上,2018年基建投資低速增長、2019年回升乏力便是受此影響。如今新基建要發力,資金來源如何尋得,需慎重考量。
00:17 | 騰訊全生態加速融入AI |
00:17 | 贛鋒鋰業整合海外三塊鋰鹽湖項目 |
00:17 | 兗礦能源上半年增產降本顯經營韌性 |
00:17 | 江蘇索普擬定增募資不超15億元擴產 |
00:17 | 國盾量子上半年量子計算業務收入同... |
00:17 | 部分中小房企并購科技資產謀轉型 |
00:17 | 上市公司搶抓大型儲能需求增長機遇 |
00:17 | 鋰行業加速推進“反內卷”行動 |
00:17 | 多家養殖上市公司前7個月出欄總量... |
00:17 | 均普智能逐浪具身智能藍海 |
00:12 | 多只公募基金產品增設代銷機構 |
00:12 | 第四十二期:實現ETF收益增強的辦...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