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精品-www.激情五月-www.波多野结衣.com-www.波多野-高清国产视频

您所在的位置: 網站首頁 > 地產頻道 > 公司資訊 > 正文

香港房企四十年:從引領到被超越

2018-10-09 08:10  來源:時代周報

    一則取消商品房預售制度的傳聞,讓地產股9月24日以來連日受挫。

    這個被認為學習香港的房地產“賣樓花”(期房銷售)而來的預售制度,在中國內地推行了近25年,在香港則有60多年的歷史。

    那時起,“賣樓花”推進著香港房地產業的發展,也見證了香港地產業此后的起起落落。在回憶錄里,霍英東曾稱:“我沒有料想到,賣樓花方法一公布,香港地產界瘋狂了起來。”

    一批新興的地產公司就在那個年代以及之后成立,并借助70年代香港證券市場的空前牛市掛牌上市,開始做大做強。

    這當中就有一些日后耳熟能詳的地產巨頭,比如在1950年成立并在1972年上市的長江實業、70年代成立并上市的新世界中國地產、以及同在1972年成立和上市的新鴻基地產(117.20+2.18%)等。

    這些地產公司在地產界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對于內地房企而言,香港的前輩們是對標的榜樣。對于香港房地產而言,盡管過去近半個世紀,這些地產巨頭依舊影響著香港的樓市走向。

    而經歷1997年的亞洲金融(4.78+0.00%)風暴、2003年的非典、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的洗禮,香港房企當下已經波瀾不驚、榮辱釋懷。兩年前,恒隆地產(15.06+0.13%)董事長陳啟宗在內地的一場房地產論壇上稱:“香港的房地產商是過去,你們是未來。”

    大地產商的崛起

    當然,羅馬非一日建成,地產巨頭也有小時候。

    40年前,港資房企們從英資企業手中奪得市場。標志性事件是船王包玉剛對九龍倉的收購。這也是香港經濟史上著名的港資英資對抗戰—香港商人首次成功收購英資企業。

    1978年8月底,從李嘉誠和包玉剛在香港中環文華酒店的會面開始,就決定了當時兩家英資企業的命運:九龍倉從怡和集團的心頭肉變成船王包玉剛的家族企業,和記黃埔則成為李嘉誠的囊中之物。這幾乎決定了香港后來幾十年的財富版圖。

    在同一年,中國內地開啟改革開放。不過,香港的地產業已經跑在了前頭。

    大大小小的香港地產公司已經開始在資本市場尋求做大做強,包括信和地產、新鴻基地產、恒隆、鷹君(37.65+0.00%)、長江實業、永泰建業、廖創興企業(11.70+0.86%)、新世界發展(10.16+1.91%)、大昌地產等等。

    和英資一樣,它們往往有著自己的地盤。像長江實業,瞄準的是香港的中區,在那建造了環球大廈和海富中心。其他的公司則在灣仔、銅鑼灣、上環以及九龍尖沙咀扎根,成就“繁榮東移”的現象。

    港資房企的崛起直接打破了英資獨大的格局。不過當時的英資如置地,基本壟斷了中環商業核心區的物業。

    大膽,是港資房企們的共性特質。比如香港地產界四大天王之一的鄭裕彤就以大膽、吊詭聞名,人稱“鯊膽彤”。

    不同于內地房企,港資房企們也早就接受過國際資本的洗禮。在80年代,東南亞的資本、澳洲、日本以及中國臺灣的資金前后進入香港地產界。由英資和港資主導的地產格局陸續被這些資本打破。

    內地房企在21世紀才集中上演的收購兼并,香港地產業在20世紀80年代已經出現。對香港經濟有著深入研究的學者馮邦彥認為,大約有10家房企成為左右市場的主導力量。

    按照他的羅列,著名的大地產發展商主要有:長江實業、新鴻基地產、恒基地產、新世界發展、信和集團等,而大地產投資商則有九龍倉、太古地產(29.90+0.67%)、希慎興業(40.00-1.11%)、置地等。

    梳理香港差餉物業估價署以及香港特區政府統計處的數據發現,過去40年里,香港房地產經歷了較為明顯的四輪周期:1981–1984年的走跌、1985–1997年的向升、1998–2003年的再走跌、以及2004年至今的主升。

    “香港地產業已經走過40多年,從最初的幾百家開發商淘汰到現在只剩下幾十家。他們經歷過多次世界性的金融危機,走的每一步往往都會做最壞的打算,所以變得非常謹慎。”新世界中國董事兼副行政總裁黃少媚不久前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

    曾經引領市場

    北上,是港資房企發展歷程中濃墨重彩的一筆。

    鄰近的廣州,往往是它們選擇的第一站。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第一個純商品房小區——建于1979年的廣州大沙頭的東湖新村,就是第一個引進港資開發的住宅項目。當時引入的是香港寶江發展有限公司。一年后的1980年,新世界中國開始在廣州試水酒店項目。

    不過,港資房企的集中北上,可以追溯至1990年前后。換言之,與內地房地產業開始發展在時間上相差不多。

    港資房企們帶來了自家至少歷經10年的產品設計理念、經營管理模式、小區園林設計及物業管理經驗等。

    比如在香港有用龐大豪宅投資項目的嘉里建設(27.60+0.73%)在90年代進入深圳,先后開發了銀湖頤園別墅、金銀山莊、齊明山莊、田園居等,帶動了深圳當地別墅市場的繁榮。

    曾幾何時,香港房企對內地同行而言是一個令人敬畏的存在。除了賣樓花之外,像會所、代理制、物業管理模式,以及經營性土地招拍掛制度等都是由港資房企們帶入。

    港資房企們也沒有錯過內地房地產發展的兩個重要時間節點:一次是1992年的地產投資熱,另一次是1998年的住房制度改革。

    李嘉誠曾是香港在內地的最大投資者,公司在內地的資產一度超過總資產的50%。截至2017年12月,在時代周報記者根據財報統計的9家港資開發商中,長江實業目前在內地的土儲最高,達10700萬平方尺,位居第一。

    同時,像新鴻基地產、九龍倉、恒隆地產等港資房企也不甘示弱。新鴻基地產在北上廣多地購置地產物業,并以218億元一舉拿下2013年上海徐家匯中心的一宗商業用地。而恒隆地產在2008年金融危機之前,在香港停止買地的同時,加速在內地一二線城市的布局,發展高端商業物業。

    九龍倉盡管屬于第二波進入內地的港資房企,但發展勢頭并不弱。九龍倉方面提供給時代周報記者的數據顯示,在過去十數年,已發展及將發展的住宅和投資物業項目約100個。“集團最近更加快發展步伐,自去年6月至今已在內地購入了19幅地塊。華東肯定是集團的重點發展地區之一。”九龍倉方面回復時代周報記者表示。

    盡管港資房企北上發展和內地房地產業起步在同一時期,但港資房企們在跨區域和多元化經營上,早已經成熟。例如,在2000年前后,新世界中國的物業已經遍布京津滬粵鵬鯤沈等省市,除了住宅還包含商場、酒店、寫字樓、零售等多個領域。

    超越中的激進與保守

    香港房地產業前輩肯定沒有料到后進者發展如此之快。

    達到現在的規模,歐美房企用了至少百年,港資房企們用了40多年,內地房企則只用了短短20多年的時間。在近年來機構出具的地產百強榜單上,港資房企的身影開始陸續消失。

    在大本營香港,有的港資房企們甚至表現出收縮的跡象。以長江實業為例,盡管總體雇傭人員數量在過去三年保持上升,但在香港的人員數量卻大幅減少。2016年6月30日至2018年6月30日,從原先的22889人、22554人下降到19795人。

    與此同時,香港正陸續迎來內地房企的涌入。按照時代周報記者不完全統計,在2017年上半年,在香港有一半的地塊被內地房企拿下。

    不過,港資房企并非在香港沒有拿地。2017年5月,恒基地產就以232.8億港元競得香港中環美利道商業地。

    值得一提的是,盡管內地房企在香港豪擲重金買地,但基本以住宅用地為主。港資獲取的以商業用地居多。

    “內地開發商和香港開發商的基因并不一樣。”億翰智庫首席研究員張化東對時代周報記者分析表示,經歷香港市場的打拼,港資開發商已經習慣于在存量市場上搶占資源,“他們不善于做快速開發,所以會在存量市場上尋找機會,找的也會是核心城市的存量市場機會”。

    對比來看,不論是在內地還是香港,港資房企在商業地產領域已經打出了自己的品牌。這點,內地房企無法企及。像恒隆開發的恒隆廣場、新鴻基開發的環貿廣場、IFC國金中心、九龍倉開發的IFS國金中心、太古地產開發的太古匯、新世界的K11等都是港資的代表作。

    同策房產咨詢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部總監張宏偉分析認為,港資房企通過拿地調整城市布局換倉謀求下一輪市場發展機會,才能最終實現公司布局戰略總體保持合理、健康。

    不過在中原集團主席兼總裁施永青看來,香港的開發商還是偏向保守。他曾以諾曼底登陸來比喻內地和香港開發商的不同:香港開發商拿地時更看重利潤,普遍利潤高達30%–40%,而內地開發商為了拿地則可以選擇降低利潤預期。

    同樣,路勁(12.54+0.64%)地產董事局主席單偉豹對港資房企的發展表現指出,在中國的房地產市場里,不進取就落后。

    “這一方面也是策略的不同,無關對錯。”一位20世紀90年代就去內地發展的香港上市公司高管陳東(化名)對時代周報分析稱:“踩準發展時機非常重要,在香港做純商業開發的地產公司現在都發展的不錯,當下市場進入存量時代也會是一個新的開始。”

    事實上,港資本就有自己的節奏。按照億翰智庫的研究報告,從新鴻基的經驗來看,其特點是只有在進行股權融資的年份,才大量購買投資性物業,以降低資產負債率以及企業的現金流壓力。

    港資近年來表現出的保守和內地房企呈現的激進,或許與港資房企已經進入第二代甚至是第三代接班人有關。

    “內地的房企大多數是第一代,愿意冒險善于把握機會。而香港房企,他們從上一代人受傷結果辛苦積累的資本,經營得謹慎小心。”施永青表示。

    比如,新世界發展的重擔已經交到了第三代接班人,鄭裕彤的孫子鄭志剛的肩上。新鴻基地產的第三代—執行董事郭基煇,已經開始接管公司在內地的業務。

    不過,作為見證香港樓市起伏的一員,恒隆的陳啟宗提醒,以往30多年里,從日本、美國、新加坡等到過香港發展的房企來看,至今仍然得以存活的沒有一個。

-證券日報網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2031700網站電話:010-84372800

網站傳真:010-84372633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官方微信

掃一掃,加關注

官方微博

掃一掃,加關注

主站蜘蛛池模板: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