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余連斌
清晨的薄霧還未散盡,四川洪雅縣糧食園區耕地恢復工程示范區的工地上已經響起機械作業的轟鳴聲。挖掘機正在將坡地削緩,工人們忙著鋪設灌溉管道……這片曾經拋荒的土地,正在農發行3.7億元政策性金融活水的滋養下,重煥生機與活力。
洪雅縣糧食園區耕地恢復工程示范區建設項目施工現場 農發行洪雅縣支行供圖
近日,農發行洪雅縣支行成功投放1.1億元耕地治理與保護貸款,用于支持洪雅縣糧食園區耕地恢復工程示范區建設項目,助力改善洪雅縣農業生產條件,有效提升耕地利用效率與土地產出率,為筑牢洪雅縣糧食安全屏障提供強有力的金融支撐。
洪雅縣地處四川盆地西南邊緣,“七山二水一分田”的地貌特征讓當地耕地資源更顯珍貴。近年來,受種植效益下滑、勞動力外流等因素影響,部分山區耕地出現拋荒、林糧混雜等現象,嚴重制約了當地糧食產業發展。為破解這一難題,洪雅縣及時啟動糧食園區耕地恢復工程示范區建設項目。
“我們在掌握項目融資需求后,主動對接地方政府和企業,深入開展實地調研,量身定制融資方案,推動3.7億元貸款快速獲批,為成都平原經濟區‘天府糧倉’建設送上政策性金融‘及時雨’。”農發行洪雅縣支行相關負責人向《農村金融時報》記者表示。
據悉,該項目聚焦耕地數量保護與質量提升,規劃建設灌溉排水系統、田間路網、農田配套設施等工程,全面提升農業設施化水平,精準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該項目的實施,通過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灌溉管網鋪設等系統性整治,將助力6萬畝退化耕地、低效林地及園地實現華麗轉身,碎片化的“巴掌田”將整合為適合機械化作業的“整裝田”,貧瘠坡地將改良為高產穩產的“優質田”,昔日“沉睡”的土地資源將重新煥發生機。此外,該項目通過土地流轉,將直接增加農民穩定收入,還可吸納當地農民及專業合作社參與農產品種植、運輸、生產加工等環節,實現農民“保就業”和“穩增收”。
“這個項目采用‘小并大、陡改緩’改造模式,在耕地恢復過程中,同步建設生態擋墻和排水系統,通過科學輪作和秸稈堆腐還田提升土壤肥力,同時對農田施肥用藥實施精細化管控,從源頭上減少化肥農藥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確保新增耕地既能高產、又可持續發展。”該項目負責人向記者介紹道。
下一步,農發行洪雅縣支行將繼續堅守農業政策性銀行主責主業,加大對糧食產業鏈信貸支持力度,持續跟蹤項目進展,精準滴灌每一畝需要復蘇的土地,為端牢“中國飯碗”貢獻更多農發行力量。
(通訊員陳鵬宇、帥喻實對本文亦有貢獻)
(編輯 汪世軍 喬川川)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社有限責任公司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240020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京B2-20250455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201377號京ICP備19002521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