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田耿文
2015年,大連商品交易所(以下簡稱“大商所”)首創“保險+期貨”這一服務“三農”新模式。如今,這一模式已穩健走過10個春秋,并結出累累碩果。十年來,這一融合了保險與期貨的雙重優勢的金融服務模式,將期貨市場的風險管理功能實實在在地延伸至田間地頭,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服務“三農”創新之路。
從“保價格”到“保收入”,從“分散試點”到“縣域覆蓋”,從“單一保種植”到“種養兼顧”,從“雙向合力”到“銀期保”聯動……十年來,大商所持續優化和完善“保險+期貨”模式,“保險+期貨”成為廣大農戶穩收增收的“保護傘”。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底,大商所在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累計支持開展了1338個“保險+期貨”項目,保障玉米、大豆、雞蛋、生豬等品種現貨2015萬噸,共實現賠付超20億元,惠及農戶183萬戶次。
在廣西,近年來,相關部門接連出臺政策,在全區積極推進“保險+期貨”常態化運作,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成為金融服務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創新實踐。2024年,全區“保險+期貨”項目累計保障農產品現貨價值超過79億元,惠及農戶超過1.98萬戶次。
記者獲悉,廣西已連續3年在省級層面印發“保險+期貨”項目有關政策文件,同時建立“財政獎補+風險共擔”機制,財政部門對符合條件的項目給予保費補貼支持,借助“保險+期貨+產業”模式,引導金融資源精準投向農業產業鏈。
隨著農業結構的調整和多元化發展,養殖業成為不少地方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為此,2018年大商所將“保險+期貨”模式拓展到養殖領域,為養殖戶提供風險保障。
“近年來,生豬價格波動對養殖戶的收益及創業穩定性造成了沖擊。我們率先在全市范圍內落地生豬價格指數保險、生豬養殖利潤保險,推動‘訂單農業+保險+期貨(權)’試點。”廣西防城港市政府相關負責人介紹,2024年,防城港市在生豬養殖領域開展“保險+期貨”項目2個,為農戶近18萬頭生豬提供2.6億元風險保障,有效穩定了市場預期。
截至2024年底,大商所共投入資金約5.6億元,支持開展了1068個飼料養殖類“保險+期貨”項目,實現賠付超過10.54億元,惠及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26.4萬養殖戶。特別是自2021年生豬期貨上市以來,大商所已在全國范圍內落地644個生豬“保險+期貨”項目,幫助眾多養殖戶安穩穿越“豬周期”,項目效果得到了參保養殖戶和地方政府的高度認可。
隨著越來越多的地方政府和農戶認可和支持“保險+期貨”,“保險+期貨”項目在多地落地實施。吉林省汪清縣農戶由廣成是“保險+期貨”項目的受益者之一。去年大豆價格“跌跌不休”,好在他參與了“保險+期貨”項目,拿到了一筆不小的賠付,基本的種植收益得到了保障。“過去我們總是被動承受價格波動,現在可以靠‘保險+期貨’這樣科學的工具來保護自己的利益。”由廣成說。
值得關注的是,大商所于2018年整合推出了以“保險+期貨”為核心的“農民收入保障計劃”(以下簡稱“農保計劃”),進一步豐富了期貨市場服務“三農”的內涵。在2025年的“農保計劃”中,大商所分別設置了生物育種專項項目、“銀期保”種收專項項目和飼料養殖專項項目。這已是大商所連續第八年開展“農保計劃”。
十年砥礪,“保險+期貨”模式已成為我國農業風險管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服務鄉村全面振興、保障農產品安全穩定供應、助力農業強國建設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大商所有關負責人表示,未來將強化與地方政府的深度聯動,并不斷豐富和優化項目模式,引導社會各界加大投入力度,進一步增強“保險+期貨”模式的可持續性與可復制性,為促進“小農戶”與“大市場”有效銜接、服務鄉村全面振興作出貢獻。
(更多相關報道詳見A2版)
(編輯 張博)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社有限責任公司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240020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京B2-20250455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201377號京ICP備19002521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